【四川日报】梁琦教授谈从空间结构看重塑四川经济版图

发布日期:2015-09-17

 

      编者按:合理的空间布局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什么样的空间模式对经济增长是最有利的,空间之间各生产要素又该如何搭配,这些对我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有何启示?本期“时势专论”邀请有着中国空间经济学第一人之称的梁琦教授、刘志彪教授等区域经济研究专家进行讨论。

      嘉宾:
      刘志彪:南京财经大学校长
      梁 琦:澳门新葡平台网址8883网站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戴 宾: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王付永

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体是城市群
      主持人:城市群、经济带,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在各个省市之间,先后被推出并进行大力建设,您怎么看待这一经济现象?“群带”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是怎样的?
      戴宾: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讲到,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体不是国家,不是企业,而是城市群。只有城市群才有足够的产业规模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来参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就是说国与国的竞争就是看国家有没有几个大的城市群。比如说美国主要就是两大城市群,一是太平洋东岸,西雅图到洛杉矶的带状区域;二是大西洋西岸,包括五大湖地区,费城、华盛顿和纽约;日本也是大阪、福冈、东京三大都市圈。
      梁琦:当今世界,城市群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也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区域内大大小小不同规模和等级的城市由于分工合理而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城市层级体系。区域竞争力就是城市层级体系的竞争力。目前,我国已形成了10个城市群(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辽中南、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关中、成渝城市群)。其中,东部沿海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个国家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正谋求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今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阐明要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构建“两横三纵”城镇化发展战略格局。

分工是集聚最根本的源泉
      主持人:传统主流经济学只研究三大问题: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样生产?却忽略了“在哪里生产”即生产活动的空间定位问题。在城市群形态上,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之间空间合理布局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梁琦:从空间经济学来看,城市是生产要素集聚的中心,集聚必然导致中心—外围格局。中心—外围模式是常态,区域经济差距并不完全代表区域经济不协调与低效率的发展,相反,适度的集聚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根据空间经济理论,生产要素与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可产生收益递增的集聚经济效应,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较快的地方进一步吸引生产要素的集聚,这就产生了一种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促使经济带与城市群不断壮大。
      然而,这种循环因果关系是有条件的,譬如要求生产要素空间自由流动,需要集聚区内有合理的分工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产业关联,等等。这就需要城市群的建设要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形成有机的城市层级体系。分工与集聚是紧密联系的,分工产生外部性,导致报酬递增,而外部性与报酬递增又进一步促进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反过来,集聚使外部性与报酬递增得以充分体现,从而实现分工利益。可以说,分工是集聚最根本的源泉,而集聚是分工的空间组织形态。四川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实施,“点”和“极”之间要实现有效的产业分工和搭配,并形成有机的城市层级体系。
      主持人:四川省内,作为首位城市,经济总量上成都“一城独大”特征非常突出。从城市群空间布局的视角,您如何来看待这一现象?
      梁琦:首位度高,该城市压力山大,区域的发展基本上依赖于该城市的领先作用和辐射作用。那么,这个城市是否能承担这一艰巨任务呢?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持续地吸引生产要素特别是优质生产要素集聚呢?这对城市的资源要素禀赋和创新与管理都要求很高。集聚必然导致拥塞。与集聚力相对的是分散力。两者成反方向,相互抵消。当集聚力等于分散力时,称其为阀值,在到达这个阀值之前,集聚效应会不断增大,因此会吸引更多的企业;但超过这个阀值之后,由于拥塞产生很高的地租和商务成本,分散力就会大于集聚力,企业就会向外扩散。
      仅仅从四川省来看,好像一城独大是资源过分集中的问题。但是,四川省是个行政概念,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不能光从行政概念来看问题。四川经济是整个西南经济的一部分,在整个西南经济中,四川占什么地位?在西南经济竞争中,四川的竞争力主要是成都的竞争力。西南已有重庆这样的大城市,如果四川都是等级差不多的中小城市,那就会重庆一城独大。现在正是因为有了成都这样首位度高的城市,在整个西南经济中,四川是有竞争力的,成都就是可以和重庆匹敌的城市。
      眼光放宽一点,无论是长江经济带还是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四川省内很多地区都会受到重庆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的影响,而由成都与重庆双核心主导的四川盆地经济空间格局在未来可以形成多层级的中心—外围结构,而多层级的中心—外围结构是持续可发展的空间结构。
      刘志彪:在城市群中,特大城市就是一棵参天大树。周边诸城或因“争养”而枯萎、或因“互济”而共荣、或因“借荫”而发达。四川应通过加快城市群的建设,来衔接协调城镇化、区域发展,以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战略加速缩小地区差距。同时,通过优化区域功能定位,以产业集聚带动区域跨越发展。

重塑经济版图打破四川西部宿命
      主持人:四川省内,川西地区历来发展滞后,如何打破这一格局?
      梁琦: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的川西地区,地形地貌复杂,不利于发展交通运输,生产生活也极大地受距离与生态条件的约束,并不适宜发展成为城市密布的集聚经济区。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川西地区是经济地理的外围区域。但外围区域不见得就贫穷落后,依托本地的资源环境条件,通过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主动接受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在有优势的地区打造专业化城镇,与成都、重庆乃至整个成渝经济区形成紧密而合理的产业关联,也可以形成川西地区的经济增长极。
      川西地区发展滞后,总体上来说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从城市层级体系来看,四川的城市层级体系不分明。而广东就不同,城市之间有较好的梯度,有较合理的城市层级体系。广州、深圳属于一级,佛山、东莞、珠海、中山属于二级,其它则是三级、四级等。稳健而有序的城市层级体系是资源空间合理配置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四川重塑经济版图,可以城市层级体系理论为基础。四川已规划在省内建成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和攀西四个城市群。那么,今后的城市层级体系可以是,以成都为一级,其余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为二级,其它城市为三级、四级。我说的这“级”,是学理上的“级”,不是行政级别。一个合理的城市层级体系,使城市群之间有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联系,进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戴宾:在省与省交界的位置,往往是经济发展不活跃地区。发展这些地区要打破地域经济思维,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拓宽发展视野,在以下两个方面着力。首先要重塑省际关系。四川是个内陆省区,和周边7个省区相连。重塑省级关系要发展一批门户城市,比如川北广元、巴中与陕西接壤;川东达州、广安靠近重庆;川南宜宾、泸州、攀枝花等靠近云南、贵州,都是我省的门户城市。门户城市有门户效益和边境效应,更能拉动省与省之间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讲更要注重培育这些门户城市的功能。与行政区不同,经济区是可重叠的。例如广安即率领川东北城市群,也归到重庆城市群,其经济本来就受到两边的影响。如果可以打破行政层级,就可以充分发挥门户城市的效应,重构省级格局。其次完善区域交通布局,加强省际之间联系,使四川的发展不仅局限在省内。全省应该有一个大的交通体系,其次以城市群为载体也要有相应的交通体系与之适应,第三以交通枢纽为中心,例如机场、铁路等重要枢纽,也要建立完善有辐射力的交通体系。
      刘志彪: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在解决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问题时,有一个相似的经验是它们都建立了专门的区域发展管理机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落实。如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阿巴拉契亚区域委员会,日本的北海道开发厅,德国的区域经济政策部际委员会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建立跨行政区制度性、综合性区域协调管理权威机构,加强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填补地区协调发展的立法空白,加强产业集群建设的总体规划,重视制度创新等。


      来源链接:http://sichuandaily.scol.com.cn/2014/09/24/20140924620003968151.htm